中醫是歷史悠久的東方醫學,除了治病之外,也兼具養生概念。由身為中醫師的媽媽現身說法,分享她帶養自己寶寶、為其他寶寶看診的經驗談,中西醫齊力,從小幫寶寶養成頭好壯壯的健康體質!
中西醫齊力˙顧好寶寶健康
在劉桂蘭中醫診所擔任醫師的樂英如,本身也是三個孩子的媽,她雖是個中醫師,但並不拘泥要以中醫的方式治療寶寶的所有疾病,尤其是0~3歲的寶寶,因為治療感冒的中藥當中,許多有祛風功效的藥吃起來苦苦的,而寶寶對中藥的接受程度不一,有時他不願意吃中藥,吃了以後又吐出來,導致吃進去的藥劑量不夠,就會影響治療效果。
而且這個年齡層的寶寶免疫力尚未齊備,有時病程的進展會相當快速,因此當寶寶生病、發燒,又對中藥的接受度很差時,她建議家長還是要把寶寶帶到小兒科就診,以免因延誤導致病情加重。
寶寶生病時的照護原則
當小孩生病時,她會採取以下方式照護:
寶寶輕微感冒未發燒
有時寶寶感冒只是流鼻涕、有點小咳嗽,此時爸媽就無需太緊張,可在家照護,但須注意幫寶寶補充水分。她會準備一個保溫瓶,隨時餵寶寶喝水,就算一次只餵個1~2湯匙,也可以滋潤喉嚨、促進代謝,幫助寶寶康復。
寶寶若能擤鼻涕時,要鼓勵他把鼻腔中的鼻涕擤出,不要讓鼻涕一直積在鼻腔,容易引發反覆感染。若寶寶鼻塞,會導致呼吸困難影響睡眠,這時候可按摩寶寶的迎香穴、合谷穴,幫助舒緩鼻塞癥狀。
迎香穴
位於鼻翼的兩邊,按壓有凹陷的地方。
合谷穴
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處,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中間,左右手各一。
寶寶發燒
代表寶寶體內的病毒、細菌一直在繁殖中,所以身體需要發熱,藉以提高體溫來對抗病毒、細菌。此時要帶寶寶去小兒科就診確定病因,接受治療。在家照護時,要多讓寶寶喝開水,一次喝個一、兩口,讓寶寶可以多小便、促進代謝。而發燒時可能會引起頭部不適,若寶寶長到1歲以上,脊椎也長得比較硬了,可以讓他坐著,輕推寶寶的風池穴,以紓解頭痛不適的癥狀。
風池穴
位置:位於耳後頭枕骨下,髮際內的凹陷處就是風池穴,左右各一。
幫寶寶按摩穴位的注意事項
幫寶寶按摩穴位時力道不要太大,輕壓即可;一次約按摩15~20下,一天可以視需要按摩3~5次。
寶寶咳嗽
樂英如醫師表示,有些寶寶一生病就立刻進展到細支氣管炎,不只會發燒,還會咳個不停!當寶寶咳嗽時,可以按摩他手上的魚際穴,紓解癥狀。
若寶寶平常呼吸時有喘鳴聲,代表他氣管裡有未排出的「痰飲」,「痰飲」是病毒、細菌繁殖的溫床,只要有病原侵入,寶寶又會生病!因此媽媽要常幫這類寶寶拍背,讓痰飲排出,睡前或是飯後兩小時都可以做。
魚際穴
大拇指伸直,在手掌部位,位於大拇指根部橫紋和手腕橫紋連線的中點。
拍背部
可讓寶寶趴著或抱著寶寶,拍他的兩側肩胛骨附近,要由下往上,以空掌輕拍。
推背部穴位
若寶寶咳嗽、呼吸不順,可用凡士林等潤滑膏推寶寶背部的肺俞、風門、大椎穴,可縮短病程,平常時候多幫寶寶推這些穴位,可以預防氣管炎。
肺俞
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,距脊椎約為食指與中指併攏的寬度,左右各一。
風門
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,距脊椎約為食指與中指併攏的寬度,左右各一。
大椎
頭往前傾時,在頸、背交界處有一凸出最高點為第七頸椎,大椎位於此處下方的凹陷處。
(圖片來源:媽媽寶寶)
文/曾詠蓁 採訪諮詢/劉桂蘭中醫診所樂英如醫師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