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孩子打人怎麼辦? 其實不同年齡的孩子,打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, 建議父母從孩子的年紀與行為分析著手,更能有效戒除孩子打人的習慣。

 
  • 2014-09-16 親子天下Baby 7期    文/陳珮雯,王曉晴

一歲半的維維,常常拼圖拼不好,就打拼圖,媽媽想幫忙時,他也會打媽媽;有時維維想跟哥哥玩,結果用力打哥哥,常常看到四歲的哥哥哭著大叫:「媽媽,弟弟又打我了。」

另一個場景,三歲半的翔翔,看到一歲妹妹從他手中搶走機器人,氣得大叫:「還給我!」妹妹竟然手抓得更緊,翔翔便打了妹妹,再把機器人搶回來,媽媽在廚房聽到妹妹大哭,立刻發怒說:「翔翔,你為什麼打妹妹!」

維維媽媽與翔翔媽媽都很在意孩子的打人行為,也很擔心孩子長大後會變成暴力分子。事實上,根據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,這兩個孩子因為年齡不同,打人行為背後的動機也不同,教養的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若以孩子的年齡來看,兩歲以下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成熟,他們不懂得用語言來表達生氣或難過的負面情緒,只好用肢體動作來表達。

而且零到二歲感官發展的本體感覺尚未發展成熟,他們很難判斷出手的輕重,維維會覺得他只是輕輕碰哥哥一下,哥哥卻已經痛得哇哇大哭。

加上這階段孩子尚未開始發展理解力與同理心,導致他們往往分不清打人與玩的界限,他們很有可能認為,打人的動作只是一個玩遊戲的行為或過程。

不過,隨著孩子年齡增長,開始發展語言能力、理解力、同理心與本體感覺後,孩子仍然經常出現打人的行為時,父母便要探究其背後的原因,譬如:

一、想掌控現場:四到五歲孩子喜歡當老大、小老師,希望對現場有掌控權,於是他們會透過打人來證明自己可以控制不滿、以及令他覺得不滿的對象。

二、模仿:孩子會模仿父母長期的打罵或恐嚇教育,他們也許不會立刻表現出來,但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爆發。

三、爭取注意力:許多家庭常會上演老大打老二的戲碼,因為老大覺得老二出生,剝奪了父母的愛與時間,他們想藉由打人,重新獲得父母的注意。

整體而言,兩歲以上的孩子都可透過教養而修正行為,但若父母已經教了二至四歲孩子三次以上;教了四到六歲孩子兩次以上,孩子還是會打人,父母就要更深層探究孩子的心理因素。

教養處方箋

教孩子用語言表達負面情緒

面對孩子會打人,父母要如何教養,才能戒除孩子的叛逆行為,提供方法如下:

1. 讓孩子從小認知打人不對:

雖然0~2歲的幼童打人常是無意識,也沒有特殊原因,但父母仍要讓孩子從小認知,這個動作是不對的,會引起他人的不悅、憤怒,也會造成他人的傷害。譬如,幼童打媽媽,媽媽要收起嘻笑的表情,認真的告訴孩子:「不可以打人,這樣別人會痛,別人也會生氣。」然後抓住孩子的手,讓他真實感受力道的差異,並示範「玩」的力道應該為何。

2. 引導孩子「說」出心中感受:

2歲孩子開始發展語言時,可透過讀繪本故事,幫助孩子學會分辨不同的情緒樣貌。譬如,小貓因為找不到媽媽,覺得很難過;小狗因為玩具被搶走,覺得很生氣。孩子會慢慢學習什麼是生氣、難過,並懂得用語言表達負面情緒。

3. 父母戒掉威脅字眼:

「你如果再不聽話,我就要打你。」父母即使沒有真正打小孩,但父母常跟孩子說威脅字眼,還是可能種下孩子打人的因子,孩子會心想,原來「對人不滿,就可以打人」。

基本上,4歲以前的孩子,還沒有發展同理心,他們無法理解為何媽媽可以打我,而我不可以打人,因此戒掉對孩子的威脅字眼,孩子才不會產生錯誤認知。

4. 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:

2、3歲以上的孩子打人,一定有原因,父母要先分析孩子打人的原因,再進行教養,才會有效果。譬如,翔翔媽媽如果什麼都不問就打、罵翔翔,翔翔只會認為「為什麼妹妹搶我的玩具,但媽媽打的人是我。」翔翔的情緒會更不滿,更難戒掉打人的行為。

對此,建議教養4~6歲孩子戒掉打人行為要有SOP流程:看到孩子打人→把孩子隔離,問孩子為什麼打人→跟孩子分析道理──妹妹搶玩具是妹妹不對,我會處罰她,但媽媽說過不可以打人,你還是要接受處罰→教孩子面對不公平時,該如何解決。很多父母沒有教孩子正確的解決問題方法,他們只好用最原始的方式解決問題。

5. 制訂明確家規:

打人要接受哪些處罰,譬如:罰站、1個月不能買新玩具等,明確制訂規範,並徹底執行,孩子才會認知到,做了叛逆行為將承擔後果,而有所警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a51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